作者:少言
在汽车行业新能源趋势不可逆的环境下,大众集团CEO赫伯特·迪斯的目标很明显,一定让大众汽车完成电动化转型。
作为大众汽车的重要战略布局,中国市场表现尤为重要,但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却表示“2021年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一年”。而冯思翰即将离任的消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。
在11月22日的媒体交流会上,冯思翰也公开回应了这项传闻:“我会离开中国吗?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会不会在2022年2月1日就离开中国?对于这样的推测,我可以说:不会是这样的。我们计划明年1月份再做媒体沟通会,届时还是由我来给大家介绍2021年的业绩以及2022年的计划。”
冯思翰也表示:“首先可以确定的是,管理层会发生调整,包括我在中国的职位,这个原因也是非常清晰和显而易见的。”
大众ID.系列“业绩难达标”
冯思翰自述其在大众的职业生涯,已经在大众工作了26年,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当中,冯思翰连续在中国担任各种职位,除了3年半在上汽大众担任领导职位以外,从2012年到现在,在中国的工作时间已经有6年了,担任大众中国CEO也有3年多的时间。
对于变动原因,冯思翰将其归结于大众本就有的原则和传统:当一个管理者在一个工作岗位或一个地方多年任职之后,需要做出调整和变动。
对于离职的信息,冯思翰虽然说了,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说。中国市场作为大众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大众中国原CEO范安德称“中国是大众集团第二故乡”。冯思翰能成功坐上大众中国CEO之位,也可见大众对其信赖,但冯思翰执掌大众中国刚过3年,很明显没有完成惯例的5年任期。
而此前关于冯思翰即将离任的报道中,大众品牌ID.系列销量不及预期,被外界认为是其离任的最大原因。
2017年,上海车展前夕,大众ID. CROZZ概念车全球首发,它是ID.系列的第三款产品,也是国产的第一款ID.家族车型。按照当时大众官方介绍,这是面向中国的核心产品,3年后将量产。
到2021年11月,大众ID.家族已为中国市场引进了5款电动车产品,妥妥的一整套组合拳。
来源:大众中国官网
在中国市场,ID.系列由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负责。2021年3月,大众在中国开始交付紧凑型SUV ID.4,分别是一汽大众的ID.4 CROZZ以及上汽大众ID.4 X。6月,大众又推出了中大型SUV ID.6,分别对应一汽大众的ID.6 CROZZ和上汽大众ID.6 X。
10月22日,在欧洲市场月销过万的热门车型大众ID.3正式引进中国,该车定位为紧凑型两厢轿车,这次没有分为一汽大众版本和上汽大众版本,而是由上汽大众运营。
大众中国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到底有多少效果呢?
冯思翰对ID.系列的业绩似乎很乐观。他认为,ID.4在中国亮相、上市短短几个月之后已位列中国最热销的纯电SUV之列,ID.6也达到了最热销的前十强纯电SUV之列。在整个市场排名上,如果不去考虑超小型或mini纯电车,大众的纯电动车是排到了新能源汽车中国销售榜的前五名,紧随特斯拉、比亚迪这些品牌之后。
从数据来看,2021年前10个月,大众ID.系列电动车型在中国的销量为4.72万辆,其中9月、10月销量过万。按照冯思翰的计划,大众ID.系列2021年在华销量目标为8万-10万辆,然而2021年最后的两个月,ID.系列完成目标压力倍增。
2021年前三季度,大众共计向中国消费者交付6.96万辆新能源车,同比增长103.5%。作为大众新能源车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ID.系列自3月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截至前三季度,ID.家族的累积销量已将近3万辆,占品牌前三季度新能源车型销量的43%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1年前9个月,纯电动市场中,或许是由小型车产品加入排名的原因,销量前十名的纯电动车厂商没有大众的身影。不过,在前9个月的插混车销量排名中,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列第四和第五位。
很明显,大众ID.系列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之路相对迟缓。
大众汽车在华销量疲软
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出现疲软状态。2020年,大众汽车的销量已出现下滑,大众在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同比下跌9%至385万辆,彼时,还有疫情影响当作原因,但大众当前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。
据大众汽车公布的数据,2021年前三季度,大众汽车品牌(包括捷达子品牌)在华共计交付185.7万辆汽车,同比下降5.0%。
2021年前10个月,大众在中国的交车量较2020年同比下降了8%左右。不过大众旗下各品牌表现也有好有坏,2021年前10个月,捷达同比下降8%。不过豪车细分领域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,奥迪同比增长4%,保时捷同比增长6%,宾利同比增长90%。
冯思翰称:“从大众汽车集团的角度来说,我们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销量出现了下降,这是我们非常不满意的,并不是说客户不再热爱我们的产品,而是我们在生产上不能够跟上客户的需求,甚至我们不能够按照既定计划来实现生产。”
其实,中国市场上最先曝出缺芯的汽车厂商是大众。
冯思翰也将汽车半导体短缺视为另一种“病毒”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没有芯片供应的影响,大众在11月、12月每个月能做到2万台以上ID.系列产品的销售。再加上截至10月底已实现4.2万台销售,大众的销售是能达到8万-10万辆这个目标的。只不过假设毕竟是假设。
因为零部件供应情况、生产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到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变,2022年汽车行业缺芯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。大众的汽车销量或许还会承压。
“巨象转身”困境
时光荏苒。从第一家大众汽车在华合资工厂建立到现在,已过去了36年。如今大众仍然是中国市场比较受欢迎的合资品牌,但已经不是唯一了。
大众正在艰难转型。以ID.系列为例,在中国市场上,ID.系列没能脱颖而出一方面是没能吸引更多消费者需求,当前热销的ID.3也是之后才引入中国市场的。而在欧洲市场,大众ID.系列的表现被称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纯电动车。
在大众汽车电动化转型中,ID.系列是其最重要的布局。但到了中国市场,ID.系列却没能入乡随俗,对于寄予厚望的ID.系列,或许是这种差距已超于预期,才让大众的管理层都倍感压力。
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布局进行得很激进,此前的第三家合资工厂江淮大众已更名为大众汽车(安徽)有限公司(下称“安徽大众”),安徽大众也是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车重要据点,加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能,完全可以支持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运营。
不只是ID.系列车型较晚引入中国市场,大众在旗下品牌之间的芯片分配上也有其他考虑。欧盟监管机构对每一个车型出台了平均油耗值的限制,但和中国不一样的是,中国的汽车厂商可以去其他厂商购买积分,来补足自身积分的不足。在欧洲,如果车企油耗不能达标,就需要向政府主管部门缴纳罚金。所以,大众需要做一个平衡,欧洲需要销售多少ID.系列车型,从而能使得在减排方面实现监管合规;中国市场需要分配多少芯片,来确保在中国ID.系列的销售。
赫伯特·迪斯的宏伟目标还在艰难实现中,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寄予厚望,但眼下的结果一定不是他希望看到的。作为大众集团目前“改革派”的代表之一,赫伯特·迪斯从宝马加入大众之后,在大众内部没少受到“传统派”的反对。
2020年5月,赫伯特·迪斯曾向大众集团监事会申请将其任期延长至2025年,但该申请遭到了皮耶希及保时捷家族的多方反对。而此前,他的续约申请已被反对两次,直到最近,赫伯特·迪斯才对外确认续约成功。
或许正是大众在转型期间遇到的阻力太大,中国市场需要有所改观。冯思翰调任后,会不会有另一个“范安德”扭转乾坤,仍值得期待。
(本文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)